找到相关内容1949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敦煌佛经写卷题记之现实性

    神圣的境界固然向往,却不如  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恐惧、战疫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痛楚体认,来得深刻  、来得实际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神圣而高不可侵(凡民心目中)的  神(释尊或耶稣基督),若不能有所「牺牲」,...

    罗汀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5971065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弥陀论

    」。大众部主张佛的生身无漏说,认为如来在本质上是永远存在的真理,歴史上八十入灭的释尊仅为化现,这种以永远的真理自身视为佛的身体,就是「法性法身」,成为后来的大乘法身思想的先驱。[11]大乘佛教的初期,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371087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也谈到真理轨范的的法,如「缘起」、「四谛」的道理等,「  缘起」的道理,不论佛出世,不出世都是法界、法住的永远不灭  的真理,即所谓「真如实际」或「诸法实相」,释尊认为「缘起  法」是存在的真理,佛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

    ,而各种典籍演说的法义,在教理上虽然不尽相同,但毕竟不会违背释尊的法印,这大概也是后世祖师判教立宗的原因。所以,吾人初读经教,切不可贪多务得,最好从十二部经典中择其契合自己根机之一部研读,而在一部经典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771420.html
  • 惟俨法师:慈悲心与空观

     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根本,《般若经》处处说到“大悲为上首”,强调慈悲在佛法中的重要性。释尊因观世间的苦难而生内心的深切悲痛,引发求道与解脱世间的愿望;佛陀成道后,即踏遍恒河...

    惟 俨 ( 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、莲山双林寺住持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273331.html
  • 王政与佛法——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

    奉佛大典。 而建舍利  塔的观念,应来自印度阿育王将释尊舍利建塔的传说。 阿育王将释尊  舍利分成八份,分在八国建塔,并拓展至八万四千舍利塔。 阿育王是  佛教中以佛法治国的标准护法圣王, 文帝当有意...仅  次于释尊,可见弥勒信仰流行之一斑。参见佐藤智水  考>,《史学杂志》,卷86,第10期,页43;冢本善隆  ?现???北魏佛教>,《北朝佛教史研究》,页260-261。  注 4 有关这些记载...

    陈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373401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当作轮回之主体,是世俗的想法,佛陀于第一义中应否定之。因此,主张“识”作为轮回主体而生生世世存续著的茶啼比丘,已为释尊痛斥。然而,若站在世俗的立场来思考“识”,把其作为业报相续的主体,则水野泓元认为此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

    人治佛学者,丧本逐末,背内合外,愈趋愈远,愈说愈枝,愈走愈歧,愈钻愈晦,不图吾国人乃亦竞投入此迷网耶!”究其原因,乃是因为“一切佛法,皆发源从释尊菩提场朗然大觉之心海中所流出,后来任应何时何机所起波澜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473545.html
  •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—— 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

    是如来音。以大音声称赞佛,及施铃铎诸音乐。普使世间闻佛音,是故得成此光明。”至于讽咏唱呗妙梵歌扬,昔婆提扬呗清响彻于净居,释尊入定,琴歌震于石室,园林楼观,入法界之法门,音声语言,成佛宗之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374559.html
  • 《智悲精滴》——末世众生现形

    但如今也无可奈何地归于沉寂,人们再也无法见到昔日那种辉煌的景象。至于释尊降生、苦修、成道乃至传法的诸多圣地,也已面目全非。 譬如释迦牟尼佛居住了二十四年的舍卫城,当年曾是古印度一座繁华的大都市,现在却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1876317.html